实验室设备安全操作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贯穿操作全流程,依赖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规范操作。只有严格遵守须知要求,才能有效避免仪器损坏与人员安全风险,为科研与教学活动保驾护航。
实验室作为科研与教学的核心场所,各类精密设备既是推动研究的关键工具,也潜藏着仪器损坏与人员受伤的双重风险。规范操作流程、强化安全意识,是保障实验活动有序开展的根本前提,需从操作全流程严格把控。
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是安全防护的第一道关卡。操作人员必须提前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、结构特性与操作手册,明确设备的额定参数(如电压、温度、压力等),严禁超范围使用。同时,需检查设备外观是否完好,线路、管路有无破损老化,配套配件是否齐全且性能正常——例如使用高温设备前需确认温控系统灵敏,操作高压仪器时要核查压力阀是否处于正常状态。此外,个人防护装备重要,根据设备类型穿戴合适的实验服、护目镜、手套等,长发需束起,严禁佩戴饰品、穿拖鞋进入操作区域,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。
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执行是规避风险的核心环节。启动设备时需遵循“先检查后开机,先低速后高速”的原则,待设备稳定运行后再进行实验操作,避免因突然启动导致仪器负荷过大或数据异常。操作中需集中注意力,严禁擅自离开岗位,实时观察设备运行状态,如发现异响、异味、异常震动等情况,应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,待排查故障后方可重新启动。同时,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控制操作步骤,例如移取腐蚀性试剂时避免液体溅洒损坏设备表面,使用旋转蒸发仪时需确保真空度符合要求,防止玻璃组件炸裂。此外,设备使用过程中需保持操作区域整洁,禁止堆放无关物品,为应急操作预留充足空间。
操作后的细致处理是延长设备寿命、杜绝残留风险的关键。实验结束后,需按规程逐步关闭设备,待设备冷却或恢复初始状态后,再进行清洁与整理。对于有残留试剂的设备,需使用合适的溶剂清洗,避免试剂残留腐蚀部件——如气相色谱仪使用后需进行柱子老化处理,避免样品残留影响后续实验。同时,要及时记录设备使用情况,包括运行时间、操作参数、故障情况等,为设备维护与检修提供依据。
应急情况的妥善应对是保障安全的最后防线。实验室需配备完善的应急设备,如灭火器、急救箱、洗眼器等,并确保操作人员熟悉其位置与使用方法。若发生设备损坏,应立即切断电源、气源等,防止故障扩大;若发生人员受伤,应根据伤情采取紧急处理措施,如轻微烫伤用冷水冲洗,化学试剂溅到皮肤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,并及时送医治疗。同时,要立即上报相关情况,组织人员排查原因,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。